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系统建设指南》,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指南》要求,加强数据汇聚,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促进数据依法有序流动,提升数字政务效能。
业内人士分析,当全国全面实现一体化的政府大数据后,一些困扰大家的问题,比如异地缴纳社保,异地登记结婚,异地办理营业执照等,将会像已经实现的身份证,驾驶证异地年检一样,逐渐成为现实。
公共数据受目录管理。
《指南》明确,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系统包括三类平台和三大支撑。
这三个平台是1+32+N框架结构1是指国家政务大数据平台,是我国政务数据管理的总枢纽,政务数据流通的总渠道和政务数据服务的总门户,32是指31个省份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的省级政府数据平台,负责地方政府数据的目录编制,供需对接,衔接整合,共享开放,并与国家平台进行梯级对接,N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政府数据平台,负责本部门数据的汇聚整合和供需对接,实现与国家平台的互联互通尚未建设政府数据平台的部门,可由国家平台支持
三大支撑包括管理机制,标准规范和安全。
《指南》是我国一体化政府大数据体系的首个国家公共数据监管文件日前,浙江省出台了第一部地方性法律文件,并于2022年3月1日开始实施,即《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规定了省级公共数据的开发管理,公共数据平台和数据的收集汇总等原则
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发布的《指南》,对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加快国家一体化政务大数据系统建设,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说,公共数据实行‘目录管理’,各地都加强了省市县三级目录管理如果加上国家级,就是国家,省,市,县四级依托国家综合政务服务平台,各地各部门编制了300多万份政府数据目录,2000多万条信息条目
跨域政务有望全国开放。
如上所述,目前,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结合政府数据管理和发展要求,确定了政府数据部门,负责制定大数据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组织实施政府数据采集,汇总,治理,共享,开放和安全保护,整体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数字化治理逐步普及的背景下,仍有很多业务只能在省内统一办理,异地办理尚未实现《指南》的发布勾勒出一幅政府事务可以异地办理的蓝图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慧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表示,目前部分企业业务,如企业信用查询和部分审批事项,个人业务,如婚姻登记,社保,医保等,在试点省市都可以异地办理,但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未来,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改革方案将会实施,通过系统支持,平台建设,技术框架,统一管理体制机制等,对人民生活产生影响
具体来说,洪涛认为,从企业的角度,市场监管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海关,商务等多部门业务的协调将实现企业年报的多报化,个人认为,专项税收抵扣,跨省转移支付,精准扶贫,普惠金融等服务模式也将逐步完全在网上办理政务网上可用率达到90%以上,政务服务一网通将加快推进
跨域政务处理应该是发展趋势,也是数字政务与传统政务最重要的区别预计在未来的业务中会有更多的体现洪涛说,困难不在于数字技术,而在于数字政务的管理
卫生编码,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疫情数据的全国共享,就是全国一体化政府大数据系统的最好例证相关数据显示,目前31个省份共享调用疫情相关数据超过3000亿次,为有效实施精准防控,助力人员有序流动,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化政务管理难解决。
洪涛提到的难点在本指南中也有具体说明指出在政府大数据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背景下,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政府数据整体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政府数据共享供需衔接不够充分,政府数据支撑应用水平亟待提升,政府数据标准体系尚不完善,政府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加强等五个方面
对此,指南还提出了建设任务和目标。
在建设任务上,《指南》提出了统筹管理整合,数据目录整合,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交换整合,数据服务整合,计算设施整合,标准规范整合,安全保障整合等八项整合任务,明确了各级政府做好全国整合工作的原则和方向。
建设目标上,2023年底前,初步形成全国一体化的政务大数据体系,基本具备数据目录管理,数据采集,数据治理,大数据分析,安全防护等能力,数据共享和开放能力将显著增强,政府数据管理服务水平将显著提升到2025年,全国一体化政府大数据体系更加完备,政府数据管理更加高效,政府数据资源全部纳入目录管理政府数据质量显著提升,一号一源多源查等数据治理机制基本形成政府数据标准规范,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系统,一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工作中政府服务和行政审批资源的效率问题,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群众,企业满意度二是可以更好的实现数据采集,做好数据管理,保证数据安全第三,可以避免过去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中信息共享,业务不协调,重复建设的问题,让政府数据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做到全国一盘棋,也可以节省政府资金王鹏说,当然,在遵循统筹规划,依法有序,分类分级,安全可控原则的基础上,还需要相关机制,相关权限,部门设置,考核评估,业务流程,技术创新等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