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随着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进入汽车消费市场,作为影响车辆智能化水平的核心因素,曾被视为高精尖技术代表的汽车芯片与消费市场的关系可能比人们想象的更加密切。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印发的《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到2030年,制定70项以上汽车芯片相关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在汽车芯片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汽车芯片产业生态提供支撑。
那么,《指南》的推出将对汽车消费市场产生何种影响?《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汽车芯片发展离不开标准化
在“新四化”理念革新下,人们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并不陌生。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市场渗透率为42.4%,较2022年同期增加近10个百分点。业内普遍认为,两年后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75%。这意味着,智能网联汽车将在未来几年内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事实上,作为汽车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芯片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据悉,自动驾驶芯片是支撑自动驾驶技术最核心的部件。
一般来说,以往制造一辆普通燃油车所需要的芯片种类至少有40种,单辆车的芯片搭载总量在500颗左右;而随着汽车产品软件功能不断增多,一辆新能源车需要的芯片数量或超1000颗;而一辆L3级及以上的更高级别智能汽车,因对影像及感应系统要求更为苛刻,其芯片搭载总量会达到5000颗以上。
两辆外观看似相同的车辆,只因车辆内核发生了显著变化,其芯片使用量之差可能达10倍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芯片已悄然超越动力电池,成为消费市场最为关注的对象。
面对汽车芯片使用量呈指数级增长的市场现状,规范芯片使用标准已摆在市场各方发展的首要位置。
众所周知,汽车芯片是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元器件,是汽车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与消费类及工业类芯片相比,汽车芯片的应用场景更为特殊,对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更为严苛,需要充分考虑芯片在汽车上应用的实际需求,有效开展汽车芯片标准化工作,更好地满足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
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车产业蓬勃发展,智能化、网联化等技术在汽车领域加速融合应用,我国汽车芯片的技术先进性、产品覆盖率和应用成熟度不断提升,为开展汽车芯片标准化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政的发布源于汽车产业快速变革与升级,随着汽车新“四化”加速推进,汽车芯片作为核心零部件,在整车中的价值比重不断提升,但现有的国际标准如AEC-Q系列等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技术、新应用对汽车芯片性能、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
通过建立完善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引导和推动我国汽车芯片技术发展和产品应用,培育我国汽车芯片技术自主创新环境,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打造安全的汽车芯片产业生态。
正因如此,此次出台的《指南》备受消费市场关注。
《指南》提出,到2025年,明确环境及可靠性、电磁兼容、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等基础性要求;到2030年,进一步完善基础通用、产品与技术应用及匹配试验的通用性要求,满足构建安全、开放和可持续的汽车芯片产业生态的需要。
朱克力认为,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亟需建立适应自身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一代汽车芯片标准检测认证体系。此举旨在提升国内汽车芯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确保汽车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进而促进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更好地满足汽车市场需求
目前,虽然汽车芯片在设计、生产、测试与可靠性检测等环节都有着相对应的国际标准规范,但随着汽车新“四化”进程的加快,现有标准已经很难适应当前汽车产业的要求,亟需制定适应我国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新一代汽车芯片标准检测认证体系。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建立符合国情、顺应我国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特点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是推动国产芯片升级和自主车规芯片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期待体验到更高级别的智能网联汽车,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汽车芯片提出了更高要求。
记者注意到,目前上市的主流新能源车型,普遍搭载了智能网联系统、智能驾驶辅助、多项主动安全、自动泊车等功能,显著提升了城市驾乘便利性与安全性,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许多惊喜。
为了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无论是汽车企业还是芯片制造商唯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因此,在环境适应性、功能适配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对汽车芯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我国建立起符合实际情况的汽车芯片标准,能更好地满足汽车产业发展需要。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汽车“新四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汽车正向智能移动终端转变,对车载芯片在性能、安全、可靠性和兼容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国际标准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当前和未来汽车电子系统发展的需求。为顺应国家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的支持政策,需要有健全的标准体系作为支撑,以指导企业研发生产,并作为市场准入、质量监管的重要依据。
在刘春生看来,新政推出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中国汽车芯片行业的健康发展,增强行业竞争力,同时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并为技术创新提供方向性的指引。
1月15日,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将建成一批架构相同、标准统一、业务互通、安全可靠的城市级应用试点项目,进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可以预见,传感器芯片将在公共交通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发挥更广泛的作用的同时,也对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具备稳定可靠的通信能力、高精度的定位能力,还要具备与其他车辆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能力。
朱克力介绍,新政的发布将对汽车消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标准化将推动汽车芯片产业的升级换代,催生出更多高品质、高性能的国产芯片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另一方面,随着汽车芯片标准的提升,整车的性能和质量也将得到显著提升,从而提高消费者的驾驶体验和驾乘安全性。“举例来说,在智能驾驶领域,高性能的芯片将使自动驾驶系统的反应速度更快、决策更精准,从而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此外,汽车芯片标准的统一还将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使得汽车价格更加亲民,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车热情。”他说道。
营造良好消费市场环境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提速,汽车成为下一代移动智能终端的趋势愈发凸显,但随之而来的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汽车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
试想一下,如果关系着车辆自动驾驶可靠性的芯片出现质量问题,那么必然会导致车辆自动驾驶稳定性的下降,进而为消费者用车埋下安全隐患。因此,汽车芯片必须能够在汽车的整个使用寿命内持续稳定工作,且不出现任何性能下降。
刘春生表示:“通过强化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电磁兼容等方面的测试和认证,确保汽车芯片在极端条件下仍能稳定工作,避免因芯片故障导致的安全事故,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安全。统一的标准能够保证不同厂家生产的芯片之间具有良好的互换性和兼容性,降低消费者在维修更换时的成本和难度。”
《指南》提出,芯片在汽车不同零部件系统,不同工作场景的功能、性能差异较大,因此标准体系的技术逻辑应充分考虑汽车芯片的应用场景。根据汽车作为智能化运载工具所需实现的各项功能,其芯片的应用场景划分为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座舱系统和智驾系统。
朱克力认为,新政还将推动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换代,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前沿的科技体验和驾驶乐趣。
刘春生建议,消费者可以通过了解车辆采用的芯片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来判断汽车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更好地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